缅甸现代史上,吴奈温是关键人物,普遍认为缅甸局势的困境,他难辞其咎。
许多网友难以理解的是,身为华人、炎黄子孙的他,为何会反华?这似乎不合情理,难道不是在背叛自己的祖先吗?
缅甸众多华人朋友皆称奈温为华人,因其母亲为福建籍,而父亲则为缅甸人。
我不深究他祖籍是否有中国血统,就当他是华人。接下来探讨为何身为华人却反华。依旧按老方法,以流水账形式说实话,讲大白话。
初中时写作文,老师告诫勿记流水账,需有深意。可生活平淡无奇,何处寻意义?无奈之下,只能编造空话套话,实则尽是废话。
因此,我如今讲述故事遵循的原则是:即便内容平淡如水,记录时也必求真实无欺。
奈温反华的原因,简要分析为:其立场与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冲突,加之可能存在的内部利益驱动,共同促成了他对中国的敌对态度。
他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对缅族的深厚情感,这份民族情感深深植根于他,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1910年他出生时,缅甸已是英国殖民地,但未灭种,缅人心怀不满,反英宣传兴起。1929年,奈温入仰光大学即参与反英运动,两年后离校加入德钦党,力求缅甸独立,即缅人自治。
因此,他是典型的缅民族主义者,后与昂山将军等人共创缅军,时而依附日本,时而依靠同盟国。缅甸独立后,他被誉为“缅军之父”,而昂山则被视为国父。
缅甸独立虽源于各方妥协而非武装斗争的胜利,但缅军仍为最强力量。昂山将军逝世后,奈温成为了缅军的实际领导者。
这位强烈的缅族民族主义者既自豪于缅族终掌大权,又恐慌于新得权势。回想缅人昔日辉煌与英国殖民屈辱,或许夜深人静时,他会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缅甸独立后,内部矛盾加剧,傣、克钦克伦等民族要求与缅族平等,遭拒后掀起武装反抗。政府领导层纷争不断,奈温怒而发动政变,决定独揽大权,终结纷扰。
他实施独裁统治后,经济恶化,华人受害。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,1967年,人们佩戴大像章,手持红宝书,纷纷起来抗争。
奈温明确表示:这片土地属于我们缅甸人,不论是其他民族还是华人,若胆敢挑衅我和缅甸人民,必将遭到严厉镇压。
事情简明扼要:他情感上倾向于缅人,身为国家领袖,不容挑战。他或许略懂福建话,但成长于缅人文化。保护缅人权威,于情于理他都会如此,血统非其主导因素。
利益纷争导致缅人对华人产生嫉妒与不满情绪,双方因利益问题存在明显矛盾,关系紧张。
多数亚洲国家存“本地人”与“外地人”观念,久居某地、融入当地者被视为“本地人”,新到者则为“外地人”。此观念在中国亦普遍,经济欠发达时,两者冲突难免,与民族矛盾无必然联系。
百年前,中国人赴缅甸多为逃难,与今投资经商迥异。早来者融入当地成缅人,如奈温。新侨仍念祖国,与缅人格格不入。缅人不满其致富,1967年排华动乱中多打砸抢华人店铺。
在经济状况平稳时,这种冲突或许能暂时平息,但一旦经济环境恶化,此类冲突便难以避免,势必会再度浮现。
50年代,中缅关系深厚,如同胞波。我询问过从缅甸移居澳门的许先生,他肯定地说,那时缅甸人与中国人之间,存在着真挚的兄弟情谊。
我分析认为:当时缅甸经济尚佳,民众生活安稳,中缅关系友好。划界时缅甸受益,官方民间均视中国为友善大国,不欺凌小国,因此缅甸人对华侨华人也持好感。
60年代,奈温实施的经济政策失败,导致贫富皆受损。他本意是通过国有化从富人手中取财以助国与民,但实际操作中,富人受损,穷人亦无所得。
缅甸华人朋友指出,奈温政策对印度人损害最大,华人次之。缅人未排印却排华,因华侨戴像章、宣传红宝书引反感,奈温借此情绪制造动乱,转移社会矛盾。
这颇有道理。缅甸文化源自印度,习惯相似,如爱吃咖喱、手抓饭等;印度人性格忍让,看淡财产损失。而华人崇尚反抗压迫,勤劳致富,不容财富被剥夺且无言。
缅人会思索:你们这些德祐人,来此获利颇丰,即便被没收,生活仍优于我们,有何不满?此乃缅人领地,岂容你们肆意滋事?
任何冲突中的双方,一旦面对面大声质问对方:“你有什么理由或依据?”时,情绪便趋于紧张。
若无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,就只能采取强硬手段了,即动用武力。
以下是我列举的奈温反华的部分原因,以流水账形式呈现事实,并非表达个人观点,也未评判是非对错。
若您对此不感兴趣,敬请回避,无需发表负面评论,感谢理解。
